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查看: 25|回复: 0

历史上的中国宝应

13

主题

0

回帖

115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15
发表于 2024-4-10 23:36:26 | 查看全部 |阅读模式
宝应境内置县已有2200余年历史。新石器时代,宝应地域已有人类活动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建立东阳县。隋开皇初始定名为安宜县。唐上元三年(762年),本县尼僧真如获天赐十三宝献于朝廷,肃宗诏书,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(即:得“宝”之“应”)沿用至今。宝应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帝王钦定的县名。

明《万历志》载,明代宝应县城面积约一平方公里,西临白马湖。市河曲折回环,夹岸花柳飘香,众多园林,曲径虹桥。百姓水缸植荷,天井长树,可谓家家藏春景,户户揽春风。至清代,就连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,也五次在宝应停留,题匾赋诗。宝应的美景,扯住了这位帝王的龙袍。

宝应境内河湖密布,生态环境优越,是中国荷藕之乡。近年来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县、国家园林城市,江苏省文明城市。

2022年12月,宝应古城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。

一,帝尧故里在宝应吗?

尧,史称唐尧,是我国远古三皇五帝之一。他的卓越建树和崇高品德,世受炎黄子孙的爱戴和尊敬。关于他的出生地,《史记•五帝本纪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,寄于伊长孺之家,故从母所居为姓也。”但文中没有说明三阿在哪里,使这个问题成为一桩悬案。

在宝应县历史上,曾经有两个地方称为“三阿”。一是今天金湖县塔集镇附近。对此,《资治通鉴》中有记载: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(379年)五月,秦兵六万围幽州剌史田洛於三阿,去广陵百里。”后面的附注说:“晋侨置幽、冀、青、并四州於江北三阿,今宝应军即此。”这个“三阿”汉至宋元时在宝应境内,明以后隶属高邮,1958年复归宝应县,1960年并入新设置的金湖县。
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宝应还有第二个“三阿”。它的范围是今宝应县射阳湖镇及周边地区。明嘉靖十七年《宝应县志略》载:“在县东三阿乡……庙有清源,曰龙女、曰甘罗、曰鲁恭王,俱三阿乡”。说明三阿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,在宝应境内古已有之。

《说文解字•阜部》说:“大阜为陵”“大陵为阿”,三阿应解释为许多丘陵集聚在一起。古代宝应东部的三阿一带正是这种地貌,如今依然可见近百座高出地面三四米的土墩横亘于田间,是苏中平原难得一见的野外奇观。这就是古三阿留下的“身份证”。

据《宝应县志》载,明清时期就在县东三阿乡陆续发现许多古器物。其中“孔子见老子”的汉石门画像石,曾引起历代学者重视和研究。

在广洋湖镇,有一占地数十亩的大土墩,上面曾有一座尧舜庙,相传建于唐代。尧舜庙于清初圮毁,清道光年间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佛寺,尧舜庙便成为这里的地名。佛寺仍设有殿堂供奉尧舜像,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接受人们的香火,“文革”期间被毁。尧舜庙这个地名,在1983年《江苏省宝应县地名录》中可以找到。此地历史上属射阳,在古三阿范围之内,位于射阳集镇正南方二十华里,与“三阿之南”的说法完全吻合。可否由此断定:这里就是中华民族杰出先祖尧的出生地?

二,宝应,那朝帝王赐县名?

据地质勘探与考古发掘判定,宝应成陆,距今大约有20-30万年。宝应有人类文明的历史,距今约有4千至6千年。这就是说:在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掀开第一页之前,宝应这片土地上便有中国远古先民繁衍生息,在创造文明了。

宝应置县已有2200余年历史。宝应秦时建县,始称东阳,汉为平安。隋朝初年,宝应更名为安宜县。唐上元三年(762年),本县尼僧真如获天赐十三宝献于朝廷,被视为祥瑞,唐代宗改年号为宝应元年,改安宜为宝应县(意:得“宝”之“应”)沿用至今。宝应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帝王钦定的县名。

天降“八宝”的故事,大致如下:唐中期发生“安史之乱”,天下大乱,生灵涂炭。唐肃宗李享在位,某夜得梦,谓东方某地有上天所赐宝物出现,如获此神宝可以镇邪。

朝中大臣得知肃宗之言,便派人到东南方寻访。刚巧楚州刺史崔铣听说有一个名叫真如的女尼,在楚州境内的安宜县获得八件宝物。便派员去勘查,真如捧出八宝,即:如意珠、红靺鞨、琅垤珠、玉印、皇后采桑钩两副、雷公石斧两柄。刺史大喜,即拜见肃宗献上宝物。此时为上元二年(761)。

不久,肃宗病重,召见太子李豫,说:你由楚王而成为太子,上天赐宝出现在你的封地楚州,此乃天意佑助!代宗李豫继位后,以肃宗梦宝而得之故,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(762年),改安宜为宝应县。

当地民间传说:有一位法名叫真如的尼姑,由河南辗转来到楚州安宜。一个冬日夜晚,真如在梦中踏上五彩祥云来到天宫。玉帝召见,赐其八宝,说:“下界丧乱已久,杀戮不休,腥秽之气直冲云天,坝用神宝,以镇邪逆。今赐八宝,你回去后交给皇帝。如此兵革可息,乱世可清。”真如遂将此事汇报刺史崔铣,才有了楚州献宝之事。此为传说,不足以信。

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唐朝因“安史之乱”导致各地动乱迭起,人心浮动,太子李豫的皇位继承危机四伏。此时,肃宗急需一个为天下臣民所能接受的方法,让儿子登上皇位。也许是楚州剌史善于揣摩帝意,借助“天降符瑞”之故伎,献八宝给皇上,并添加了真如献宝的传说。

时光匆匆,历史的日历转眼间便翻到了明代。时任宝应知县的岳东升,某次骑马郊游,路过位于城外的得宝河,但见阳光照在水波不兴的河面,映出蓝天,白云,红花,绿树......一片大好景象。故在河边修建了一座八宝亭,以“光帝德而康华夏!”从此,宝应便有了八宝亭这一处人文地标。事后,岳东升著《得宝河记》一文,记述此事。

至清代,知县叶维庚在荒草残垣中发现了岳东升的《得宝河记》石碑。此时,距岳东升修建八宝亭已过去了277年,而碑石却没有被风雨腐蚀。

叶维庚认为是天意留石,以显“八宝”的祥瑞之气能够长存于此。故重建八宝亭,作《重建八宝亭记》立碑,以彰太平。

三,宝应故城:沧海桑田话宝应

宝应历史悠久,唐代中叶以前宝应县叫安宜县。在今金湖县东部的涂沟镇唐港一带,就是当年安宜县城的所在地。关于宝应故城,还要从金湖、宝应两县的历史地理演变说起。

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推行郡县制。从今天盱眙县马坝镇往东,包括金湖与宝应两县的地域在内,设置为东阳县,县城就在盱眙县马坝镇东阳的小云山上。至汉代,东阳县一分为二,在今天涂沟镇唐港一带设置平安县,平安县城就在附近。

(一)宝应曾为广陵郡治所。宝应作为广陵郡的治所,是陈登就任广陵太守之后。陈登(163-201),字元龙,下邳淮浦(今江苏涟水西)人。东汉末年官员。陈登二十五岁时举孝廉,任东阳县令。后提拔为典农校尉,主管一州的农业生产。他开发水利,农田灌溉,百姓安居乐业。建安初(公元197),被授广陵太守。

陈登任广陵太守时期,正值魏、蜀、吴三国战乱之际。因广陵位于江北,处于魏吴交战前线,他便将广陵郡治所(今扬州)迁移到射阳县(今宝应射阳湖镇)。从此,宝应作为广陵郡治所,长达一百多年。

陈登为了促进宝应经济发展,调集民夫,自射阳湖,经津湖(界首湖),开凿马濑(今白马湖),可溯淮河直达中原地区。这条人工水道,就是后人常说的夹耶渠(也称邗沟西道),使漕运和行旅航程缩短,更为便捷。这是陈登青史留名的大手笔之一。

公元199年,孙策派军渡江进犯广陵。陈登出奇制胜,以少胜多,打败了吴军。不久,孙权亲率大军卷土重来,再次进攻广陵郡。陈登亲率大军出击,一举击溃孙权军队,再次取得了保卫广陵的胜利。军事上的胜利,为广陵郡赢得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机,宝应作为广陵郡的郡治中心,掀起了第一次大开发的热潮。陈登在宝应西部筑高家堰(今洪泽湖大堤)三十里,以引淮河之水灌溉农田,使宝应南部成为发达的农业区。

陈登在广陵治政有方,百姓对他感恩戴德。后陈登转任东郡(今河南省濮阳市南)太守。临行时,广陵郡吏民扶老携幼,要随陈登一起北迁。陈登与广陵百姓建立的鱼水深情,令人感叹。

陈登早年有病,虽经神医华佗诊治,并未除根。后病重而溘然长逝,时年仅三十九岁。陈登死后,曹操每每临长江而叹,悔恨不早用陈登的计策,以使孙氏在江南壮大。魏文帝曹丕在位时,追念陈登的功劳,拜其子陈肃为郎中。

公元313年,广陵郡治回迁广陵(扬州),宝应地区因处于交战区域而陷入沉寂。

(2)隋末战乱,安宜故城沦为废墟。公元581年,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,结束国内战乱,复归和平。隋初,宝应境内统一为安宜县。公元605年,隋炀帝“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,自山阳至扬子入江”,奠定了今天京杭大运河宝应段的基础。

当时这条新开挖的邗沟,即能北上山阳(今淮安)进淮河,又可南下广陵(扬州)入长江;既可以东达沿海各处晒盐场,又可西与中原地区相通。处在战略要地的安宜城,城内商肆店铺,行旅客栈,鳞次栉比;交易集市,商贾云集,市声鼎沸,一派繁华盛景。

然而,隋末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公元613年,山东章丘人杜伏威率众反隋,从山东南下,攻打隋炀帝所在的江都(扬州)。安宜城正处于通往江都的要道上,防守安宜的隋军士兵,与义军展开激烈战斗。孤城无援,终被攻破,守城士兵与百姓尽皆战死,繁华的安宜故城变为一片废墟。

唐王朝建立后,杜伏威向唐军投降,唐高祖李渊封他为扬州刺史,后封吴王。

(3)万亩森林之下,静卧着安宜故城。唐统一天下后,仍设置安宜县。由于安宜故城已彻底被毁,加之大运河以东渐渐繁盛,便将新县城移到了运河以东的白田,也就是今天宝应县城的所在地。公元1194年之后,黄河南侵夺淮夺泗,横溢四流,洪水夹带的大量泥沙沉淀淤积,逐渐堙埋了安宜县城遗址。

明朝以后为保漕运,引黄济运,不断人为抬高运河水位,以致大运河以西地区河水泛滥,潴水成湖,淹没大片农田村舍。从此,宝应西部地区成为洪水走廊,渺无人烟。清代史学家顾祖禹所著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安宜故城,在县西南,汉县治此。”这一历史记载,为寻找安宜故城提供了线索。

1959年,国家从宝应和高邮两县地域各划出一部份,成立了淮阴市辖下的金湖县。20世纪80年代以前,安宜故城还是荒滩涂沟,人烟稀少。1983年,金湖县在这里建立了嵇圩林场,经过几代人的开垦,昔日的广袤芦苇滩,如今早已变成了美丽的森林公园。

然而,谁人能想到:就在这片万亩森林之下,至今还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城——安宜县城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投诉/建议联系

zaibaoying@163.com

免责申明:本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发布,非本站立场和观点
如有侵权联系站点,本站积极配合并及时删除内容!
  • 关注公众号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
Copyright © 2001-2024 在宝应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Discuz! W1.0 Licensed 苏ICP备2023056814号-1
关灯 在本版发帖
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
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